王玉霞
????翻开相册,跳过童年的记忆,打开少年的扉页,只有两张和同学在小学毕业时拍摄的黑白照片,孤零零地擎着那段岁月的梁。青涩的少年时光虽然没有印在纸上,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1976年,还不到上学年龄的我,背着妈妈拿着户口给自己报了名,那是我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比同学都小的我终于可以上学了。
????刚上学没多久,一天放学回家,大街上的广播喇叭里突然传出了哀伤的乐曲,播音员用最沉痛的语调向世人发布: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
????懵懂的我看到街上的行人都自觉地驻足默哀,身边一个菜社里的卖菜阿姨放声痛哭,受其感染自己也坐在路边哭了起来。回到家里,妈妈给我换下了鲜艳的衣服,又给我的左臂戴上一块黑色布条儿,并一再叮嘱我:不许傻笑,不许唱歌。我知道这是为了哀悼逝世的毛主席。第二天上学,视野里满是庄严和肃穆,在原本就老道的黑、蓝、灰的世界里又被一层层的黑白所覆盖,在明媚的秋阳里,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毛主席——何等伟大的人物,刚记事儿的时候就知道,在我家最显著的位置上摆放着一座洁白的釉面瓷质人像,爸爸、妈妈的胸前还都佩戴着同一个人的像章,本就拥挤的书架上还摆放着许多毛主席语录和关于他的书籍。后来才知道,就连我们家门窗的玻璃上印着的一个个“忠”字,都是在向这位伟人表白忠心。那时,无论从电影里还是小儿书中都能感受到毛主席对我们家的重要,对周围人的重要,对曾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的重要。
????毛主席逝世了,举国致哀!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和同学们来到铁路中学的大礼堂参加隆重的哀悼仪式,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追悼会,而第一次悼念的人就是带领劳苦大众推翻三座大山的敬爱的领袖毛泽东。当时,不谙世事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文化大革命,也不知道“四人帮”到底是干什么的,更不知道伟人的功与过。但是,我知道毛主席逝世后,有个叫“王、张、江、姚”的团伙被揪出来给打倒了;我还知道曾经的“工贼刘少奇”就是被要篡党夺权的“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我还知道被编成顺口溜的“一棵树,三个丫,吴晗、邓拓、廖沫沙”等一大批也不知干什么的人为捍卫红色旗帜和真理,被曾经志同道合的党内“同志”或迫害致死,或被流放,或被扣上比三座大山还沉重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广播里说着、唱着,大街上,学校、工厂里到处都张贴着打到“四人帮”的标语和宣传画,我们小学生和大人一样换上白衣服、蓝裤子的“礼服”,手拿小彩旗上街去游行,热闹极了。
?????我的少年生活就这样在政治色彩浓厚的年代开始了。
????打那以后,我和同学们经常在本校或是到兄弟学校参加忆苦思甜报告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铁路老职工郑师傅。一脸浅皮麻子的郑师傅做的忆苦思甜报告最多,最感人。我们可能不知道父母的身世,但我们却熟知郑爷爷苦难的人生经历,当时也不知为郑爷爷流过多少泪。我和几位要好的小伙伴甚至猜想:郑爷爷脸上的麻子肯定是被地主恶霸给弄上去的!说句实在话,别看年龄小,“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誓言时时刻刻牢记心间!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级的中队干部都要参加每周一次的《毛泽东选集》学习,并且还经常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现在想想,我从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学政治,讲政治了。
????由于当时字还认不全,我们这些小学妹只有听老师和大哥哥、大姐姐讲给我们听。《毛泽东选集》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是我们学得最多的,还有就是《雷锋的故事》,有时也学一点儿《论持久战》,当然是结合电影《地道战》学习的,否则的话,我们这些小不点儿哪能听得懂,还不成鸭子听雷了呀。到后来,轮到我来给学弟学妹领学毛选的时候,这老三篇都能倒背如流了。
????回想当年,学校好象对学习抓得并不紧,哪像现在的孩子,恨不得从呀呀学语时就开始诵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时,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就行了,作业也特别少,更没有各种补习班。所以,学习生活是轻松、愉快的。然而,思想教育可是一点儿也不能放松,并且不管是“政治学习”,还是“社会实践”,说白了就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自然也就成了思想教育范畴之内的事。
????秋天是一年当中最殷实的季节。
????秋天是农民伯伯最开心的季节。
????秋天也是我们这些小学生既快乐,又劳碌的季节。
????为了支援新农村,为了把思想教育的课堂设立在更加广阔的农村新天地,每逢此时,我们高年级的同学都要到生产队帮助农民伯伯收秋儿。起土豆,割黄豆,掰苞米,收白菜,然后还要给学校割柳条,用作冬天的引火柴。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们把每次劳动都当成是一次郊游。早上起来,带上妈妈给做的小灶儿乐颠颠儿的去劳动,一点怨言都没有。在老师的鼓舞下,在“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的激励下,只有十二、三岁的我们就是累了、伤了、苦了,都不会说,我们的思想觉悟高得令现在的我都吃惊。如果碰上好一点儿的生产队,中午,大队社员会挑着装满白菜炖豆腐的水桶为我们送饭。在不知走了多远的野外,在弱小的体力被透支的情况下,没有一点油星的清水白菜汤,一点儿也不亚于朱元璋落魄时喝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喝着热汤的我们特别开心,非常感谢送汤的社员。可就是没人去想这种“思想教育”是否合乎情理,这种把本属于成年人的劳动强加在一群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是否合法?这其中的内幕到了中学后才略知一二。原来,我们的劳动都是有回报的,我们的学校会在生产队里拿到“劳务费”。
????那时的我们单纯极啦,所有这一切在当时感到都是天经地义的,要是跟郑爷爷的少年生活比起来,我们都会幸福得流出眼泪呢。
????秋天过去了,就是到了冬天我们也不闲着。那真是变冬闲为冬忙。
????寒假期间,每名同学除了要完成寒假作业以外,还要积极参加“多送粪,广积粮”活动。(参照“深挖洞,广积粮”编的口号。)现在也记不清当时每人要交多少筐的粪肥了,只是记得那时的我一放假就和小伙伴儿拉上爬犁和花筐,带着小铁锹到马路上去拾牛马粪。运气好时碰上牛粪多,一会儿功夫就能捡满一筐,要是遇上马粪多,那可就慢了,然后再用爬犁把粪肥拉到南山脚下的学校……
????时光荏苒,五年的少年生活在不经意间很快流逝了。那份记忆停滞在了对学习的渴望上,那份感慨停滞在了可笑的政治学习上,那份感受停滞在了小马拉大车的无休止的劳作上,那份震撼停滞在了每篇作文的结尾都要向党表白:“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令自己和同学们都振奋的口号上。
????偶然间,再次开启尘封的记忆:少年时光,美好且青涩;少年岁月,多彩而令人难忘。
????编后语:作者以一个少年的视角,观察并体味她生活的那段历史,客观地记录那段历史的真貌,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在平淡中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作者是一位媒体人,德艺双馨。她的文风大胆泼辣,华丽而不张扬,善于宏大叙事,本是性情中人,文如其人。我读过作者另一种类型的文章,其文风则判若两人,也会像小家碧玉似的在那里细语温言。
?????????????????????????????????????????????????????????责任编辑:颜福林